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李克强总理承诺,要进行大胆的金融改革。据报道,他的政府将以“壮士断腕”的勇气改进官僚体系。他所推行的上海自贸区改革,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绝好例证,无疑是检验其勇气的“试金石”。

 

在自贸区成立一年后,这项大胆的改革进行得如何呢?在为纪念试点一周年的文章中,《中国日报》认为,自贸区的系列改革是“创记录的里程碑事件。”文章还说,在不到11平方里的地方,有超过12,000家企业注册。更重要的是,外国企业蜂拥而至。

 

政府官员更是强调自贸区的金融创新。作为中国发展黄金市场的一部分,自贸区最近成立了一家国际黄金交易所。其他商品(如原油)的交易,也指日可待。在其他地方,公司要得到正式文件的许可才可开展业务;而在自贸区,只要所属行业没有列入“负面清单”,企业就可以自由经营。咨询公司DeloitteVivian Jiang 说,自贸区在清关、物流和企业设立方面,都进行了步子不大但有益的尝试;在企业争端解决方面,也是如此。

 

上海财经大学的陈波,是自贸区改革的政府咨询顾问。他承认,改革的步子有些慢。他的观点是,实践证明,就整个国家层面,进行金融改革比较困难,风险也比较大,但在自贸区内,可以推进得快一些。

 

一切看起来挺好,但实际结果如何呢?应该是不能令人满意。一些专家认为,即使是在原则层面,自贸区改革也是进展不畅。李总理强调,要在自贸区内实现金融自由化。但有观点认为(甚至包括央行有影响力的金融官员),在一个地区进行大胆试点,不可能不溢出到这个国家的其他地区,而这是危险的。另一派观点则认为,在自贸区改革可能在全国复制的情况下,改革可能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保守。

 

业界普遍对自贸区感到失望:一些企业之所以在那里设立,仅是因为政府官员让它们这么做;而一名外方经理介绍,外国公司去那里的原因,是希望拔个头筹,但这种利益还没有显现(在自贸区注册的公司,仅有5%在大中华区有总部)。自贸区迄今为止采取的改革措施,与对外汇改革和利率改革的预期相去甚远。外资银行的一名经理说,其自贸区分行与其在中国境内的其他分行,没什么区别。

 

李总理也公开表示,他对自贸区改革的进展不满意。本月,在对自贸区进行视察时,他指出,改革进行得太慢了。大概是因为此原因,在总理到达前,表面上负责自贸区改革的地方官员被撤职。李总理同时还表示,负面清单还是太长——即使经过7月份的简化,负面清单还对139项产业活动进行了限制。

 

让人沮丧的是,即使是李总理——中国近十年来最有权力的政府中最高级别的经济官员—— 也不能让他的行政体系,以满怀热情的姿态地来执行已承诺的改革。强势监管者(如央行和银监会)之间的“地盘之争”,也影响了改革的进程。另外一个原因是反腐,强烈的反腐力度,让政府官员不敢推进大胆的政策,因为这可能会在之后招致麻烦。

 

在对上海自贸区中考察时,李总理说,“不能因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、实施过多审批,让企业输在竞争起跑线上”。非常正确,但他能说服其“满洲式的”保守官员作为吗?

 
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 20141011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柯荆民

柯荆民

306篇文章 1天前更新

北京昌民律师事务所主任。柯荆民先生执业二十多年,曾担任中债登法律顾问近十年。承办过大量疑难复杂案件。近年来,热心于热点和公益案件。曾主编《金融法律实务》、与人合著《企业与债券投资》,并在《财新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中国债券》、《中国风险投资》和《当代金融家》等报刊发表有多篇文章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