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,本周首个交易日,IPO二次重启首轮新股申购告一段落。与此同时,A股未能延续反弹走势,沪深股指冲高回落后小幅收跌。今年一月的IPO重启,推行的是市场化方案,但却成为了打新者的盛宴,机构操纵市场,以致出现“奥赛康”事件,几乎断送了注册制。时隔5个月,新股发行再度重启,多只新股将登陆A股市场,尽管限制量价、叫停超募,新股抢手程度仍有增无减。一周内,沪深两市新开近10万股票账户,仅4只新股申购冻结3800亿元资金。
这次IPO重启,是在“新国九条”发布后,证券法修改之前进行的。IPO注册制实行后(现在初步确定是2015年),一切采用市场化方法,打新痼疾自然消除。但在此之前,要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,同时遏制打新。
本次IPO重启,监管者对规则进行了修改,提高了网上配售的数额,从而减少了机构打新的热情,治理了打新这个IPO过程中的痼疾。本来是行政性规定股票的发行价格、发行数量和发行节奏,最后,反而出现了市场化的结果。
对于IPO,A股投资人历来是爱恨交加。A股市场,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打新神话。根据以往的经验,股票市场形成了自己的“周期率”:怕新、抢新、炒新、被套和暂停新股发行。之前的历次IPO暂停和重启,基本是按这个逻辑进行的。
今年6月9日,证监会核准了1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。6月18日,联明股份、雪浪环境、飞天诚信等四家公司实施网上申购,这标志着今年第二轮IPO重启已正式开闸。
为了保证新股能发出去,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,上个月,证监会临时进行了“窗口指导”。这次“窗口指导”,追求IPO的实际后果,不忌讳被人称为“行政化”,对包括发行市盈率、超募和老股转让在内的多个方面进行了限制。这些限制,使得此次发行的四只新股,无论从发行价格、市盈率以及发行数量上,都明显偏低,为进一步上涨留下空间。从而为此次新股发行吸引到了大量资金。
最后结果是3800亿元资金打上四只新股,保证了新股的发行。但同时,如何保证打新不被机构操纵,形成实质公平?对此,监管者修订了规则,首先在限定报价范围的同时,放宽了网下申购的机构数量,以前是不超过20家,而现在则可多达上百家入围配售。在锁定了每个机构报价范围的同时,增加了入围的机构数量,从而增加了对新股的需求。
其次,在配售比例方面加强了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倾斜保护。证监会将网下机构的申购比例下降为10%,网上配售比例则上升到90%。其意图是让中小投资者得到更多的申购。这有二方面的作用:一是减少机构投资者打新的动力,从而避免新股申购过程中的操纵和利益输送行为,因为操纵和利益输送基本上是由机构进行的,中小投资者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;二是向中小投资者让利。
由于四只新股均触发回拨机制,大量股票从网下回拨至网上,网上中签率远高于网下中签率,这种情况近年来很少发生。
机构打新,需要衡量资金拆借成本、中签率、机会成本等。如要使得收益大于成本,机构的中签率至少应达到千分之一,而这个比例越来越难以企及。机构由于网下中签率较低,而资金成本比较大,得不偿失。这样,部分机构投资者就会离开打新市场,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初步治理了机构的打新痼疾。
这次发行,对于机构雪上加霜的是,某国有银行突然堵单,导致机构即使中签,也由于资金没有打到中证登公司而无法申购。这次银行系统的故障,进一步对机构打新造成了不利影响。
在完成IPO重启、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后,我国已具备了向证券发行注册制过渡的基本条件。之后,证监会应该抓紧制定过渡期安排。注册制改革要以证券法修改为前提,而证券法的修改后,会大大加大证券发行过程中的违法成本。此后,监管者会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监管执法上,查处申购过程中的证券违法行为。
(本文发表于2014年06月25日《法制日报·法治周末》)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