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在中国政府正在治理2009年天量信贷的当口,对于“刺激”二字,很是警惕。政府认为,刺激不但不能解决长期问题,还会留下“后遗症”,最终解决问题得通过改革,使增速变缓的中国经济,能在长时间内回到正轨。

 

因此,当上个月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用“微刺激”二字,来形容政府一系列“打鸡血”措施时,显得分外不寻常。现在的主要担心是,下滑的房地产市场,会将经济增长拉至官方目标“大约7.5%”以下。“微刺激”这个词是独立评论员先发明的,但陈教授是第一次以官方身份来使用。看起来象是“口误”——国务院、央行和其他政策制订者,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,以免引起对政策不恰当的评判。

 

但也不能完全责怪陈教授。自四月初以来,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,来鼓励投资和增进增长。第一次是四月初,当时国务院宣布了一系列小规模财政措施,包括对铁路的投资、对棚户区的投资,以及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等。但光凭这些措施,还不足以阻止经济的放缓,尤其在房地产这个经济增长的引擎放慢时。

 

于是,政府接着往最初方案里添加“干货”,进行微调:保证向铁路增加投资,现在的目标是8000亿元(1280亿美元),比去年多五分之一;启动了大型水治理项目。还有一个措施不同寻常,要求地方政府尽快实施其有关投资的承诺。

 

央行的加入,使得上述努力显得更有份量。将近一年以来,央行抵御了要求“放水”的要求。但近来,央行低调地进行了几项货币宽松措施:首先,通过每周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,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,将银行的短期资金成本拉低了大约一个百分点(与去年下半年的平均数比);其次,央行重拾再贷款工具(这个工具首先在十年前使用,当时用来救助陷入困境的银行),向特定的借款人提供廉价资金;最后,投入资金用来进行棚户区改造,此项大约3000亿元的资金,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。无疑,开行最终会偿还央行的贷款,但此项贷款使央行扩大了资金的投放量。就此角度,有人称其为“中国版量化宽松”。

 

央行现在面临的难题是:是否通过全面降息或降准,以发出更强烈的宽松信号?这将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贷款。530日实行的“定向降准”,使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。此日,国务院宣布,政府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条件是银行将此项资金用于向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发放贷款(定向)。无疑,这个前提条件,大多数大行能达到。

 

相对于2008年上届政府投放的“四万亿”(此次刺激造成了信贷“大跃进”,现在正在对其留下的房地产和影子银行问题进行治理),这届政府采取的措施简直是微不足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房地产下行的因素外,放松银根的另外一个目的,是为了对冲前段时间治理“影子银行”表外业务引起的信贷收缩。

 

过去二个月的模式说明,只要有可能威胁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,政府会适时地启动新的经济扩张措施。

 
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201467

 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柯荆民

柯荆民

304篇文章 18天前更新

北京昌民律师事务所主任。柯荆民先生执业二十多年,曾担任中债登法律顾问近十年。承办过大量疑难复杂案件。近年来,热心于热点和公益案件。曾主编《金融法律实务》、与人合著《企业与债券投资》,并在《财新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中国债券》、《中国风险投资》和《当代金融家》等报刊发表有多篇文章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