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房价的上升趋势已经变缓,出口变弱,而影子银行正逐渐让位于传统借贷。分析家预计,2014年前二个月的工业产出,同比会以9.5%的速度增长,而结果仅为8.6%。
更重要的是,衡量经济过热的传统方法通货膨胀率一直缺位。新发布的数字表明,直至二月份,上一年消费价格仅上升2%。这大大低于中国在过去十年超过3%的平均通货膨胀率。支付给生产商的货款也下降了。
通货膨胀数字和其他经济过热现象的不吻合,让人不相信通货膨胀数字。中国怀疑者一直认为,实际通货膨胀率比官方统计数字要高。虽然很容易说官方数字有问题,但是很难量化。
以埃米•纳卡穆拉(Emi Nakamura)为首的三位哥伦比亚大学(Columbia University)的经济学家最近的一个课题,回应了此问题。他们的研究,基于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最先发现的经济法则:如果一个家庭变得富裕,食物在其收入中所占份额就会减少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家庭变得富有,其消费习惯应跟一二年前同样富裕的家庭相同。
但在中国,他们发现了不同。根据官方数字,他们将2006年的城市家庭与2008年同样富裕的城市家庭进行了比较,发现后者花在食物上的收入超过前者的3-4%。这就意味着,后者可能没有前者富裕。
其原因可能为:在那几年内,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快。经济学者相信,相比4.8% 和5.9%(见表)的官方数字,2007年真正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是20%,而2008年是18%。生活成本的上升,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猪肉价格的突然上升:2007年,在一次流行病爆发后,猪肉价格上涨了大约60%。
政府没有如实告知价格压力吗?有可能。但如果这是事实,并没有充分的理由。对通货膨胀的理解,不会增加由此引起的不满——对于老百姓来说,市场的猪肉价格,远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更重要。
另外,资料表明,中国的官方数字不总是低估通货膨胀。1996 至 2006年(除了一年之外)间,实际上是夸大了通货膨胀。事实上,在上述期间内,城市市民消费的增长远比官方公布的要快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做的,比他们想象的要好得多。
三名经济学家计算出的通货膨胀数字,明显地与官方数字紧密相关,因为数字的上升和下降是一致的。他们认为,二个截然相反的偏见,同时在起作用。首先,新货物通常比它们所替代的货物质量要高,但价格相同,这说明为什么中国在2007年前高估了通货膨胀。但同时,统计学家有时没有认识到,新的货物只是对已存货物的升级,而这些统计学家发明了新的统计科目——这使得通货膨胀倾向于零。结果是,中国的官方数字,按照上述经济学家的说法,“是对现实的润色”。
如同批评者指出的,这些数字没有反映中国经济的全部真实情况。但是,其缺点,不能简单地说是统计上的“奉承”,而是对其统计学上专业素养不足的“掩饰”。
译自: 《经济学人》 2014年3月15日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