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化本来是金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,现在,成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。
当然,不是每个人都对此欢喜雀跃。有观察家认为,证券化带来了太大的风险。但是,我们还是应该欢迎证券化的回归——这对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不能掉以轻心
如果不是搞得这么复杂,证券化无疑是简明和带来效益的。打个比方,一家汽车生产商,如可从赊购买车的顾客处每月收取稳定现实流,则可把其对顾客的债权出售给投资人,以取得廉价的融资。同样,发放按揭贷款接或信用卡款项的银行,也可以将贷款打包、出售,或以此作为担保而取得融资。通过此种方式,银行就可以取得更多资金,用以发放贷款。这样,无疑会促进信贷和经济增长。
但是,如果掉以轻心,证券化无疑是灾难性的。正是证券化,在推动了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后,最后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。因为知道这些住宅贷款会以捆绑和打包方式转让出去,一些银行在发放贷款时,根本不对借款人的信用甚至进行起码的审查。投资人蜂拥而来,挤破头抢购证券化产品据说是“安全”的层级——尽管后来证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繁荣,转瞬化为了危机,最终以政府救助结束。
尽管证券化不能承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部责任,也就是说,它只是“非理性繁荣”的工具,而非原因——证券化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,比经济繁荣时极易产生的乱放贷款现象的出现至少晚了几个世纪。甚至,在整个金融危机时期,除了美国住宅按揭除外,大多数证券化产品表现良好。在欧洲,尽管发生了萧条,但违约率并不高。
尽管仍然是“危险分子”,未来的证券化无疑会比过去更安全,因为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以减少“过度”证券化的倾向。例如,“出点血”规则规定:发起人应保留基础资产的部分风险敞口。此规则的出台,是为了确保认购标准不会过于宽松,可限制发起人过于急切地进行风险转移。鉴于金融危机过去不久,“往齿轮里扔点沙子”并没有坏处。
让人费解的怪异证券化产品,已经被禁止,不太可能重新出现,如投资于其他CDO(债务担保证券)的CDO,作为被投资的CDO本身又投资于MBS(按揭贷款支撑证券)。以下作法是明智的:只要简单的证券化,而不要导致金融危机的过于激进的复杂证券化——这种不透明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系统不必要地不透明。
无疑,欧洲会从证券化的回归中受益。全欧洲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压力,以提高股权贷款比。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办法,是停止信贷扩张,这也是欧洲的很多银行现在做的,但因为产生通缩,结果并不好。如果这些银行通过证券化进行“瘦身”——将贷款捆绑、打包,并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这类外部投资者,就可以向患了“资金饥渴症”的企业发放更多的贷款。此种作法的另外一个好处是,可以将风险从不稳定的银行系统向外分散。
证券化无疑有“前科”,但它太有用了,以至不能“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”。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,无论是低级的按揭贷款,还是高级的股份公司,都曾在某点搞砸后,然后再恢复信誉,而整个社会都受益于这些金融工具的复活——证券化极有可能也是如此。
译自:2012年1月11日 《经济学人》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