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P2P公司,即将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和有资金盈余的出借人联结起来的网站,可能有的一个优点是:透明。这些网站发布了很多潜在借款人的信息:信贷历史、雇佣状况和收入。这样,掏腰包的投资人就知道他们的资金去哪儿了。而Imperial Investment,一家中国P2P公司,对其自身情况的披露,让人印象更为深刻。本月初,Imperial Investment发布了四个单独的告示:政策、员工构成,甚至还有家庭成员呼吁跑路的创始人回家的告示。Imperial Investment的员工写道:“我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”。

但是,中国媒体对于Imperial Investment的处境特别冷漠。据《金陵晚报》报道,Imperial Investment2013年成立后,促成了9.3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。按照Online Lending House提供的数字,在2015年末,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P2P公司,也就是说,3,858家公司中的1,263家陷入困境。这些公司困境的性质,可分为三类:停止运营;由于存在争议,取款被冻结;或者如Imperial Investment那样,老板潜逃。跑路,看起来有些极端,但实际上并不少见:按照Online Lending House提供的数据,在过去的6个月内,有266P2P公司的老板潜逃。尽管陷入麻烦的多为小公司,但一些大公司也涉及其中:易租宝是中国最大的P2P公司,在其平台上大约交易了价值110亿美元的贷款,也成为了众多账户被冻结的公司中的一家。

 

中国P2P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,可能会吓跑投资人,但一些大的、运作良好的P2P公司,却吸引了大量资金。12月,宜信旗下的消费类子公司宜人贷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“金融科技”公司。宜人贷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,估值约为5.85亿美元。月初,陆金所(一个包括P2P 贷款在内、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平台)完成了一轮融资,价值185亿美元,使其很有可能在将来完成其渴望的IPO 融资。二家公司都为其风险控制感到骄傲。

 

从好的方面看,管理良好的金融科技公司,可往中国僵化的银行系统注入亟需的竞争,并且可以在金融行业取得不菲的利润。在中国,最大的借款人是国有银行,这些“巨无霸”倾向于借贷给国有企业,而不是民营企业。这使得P2P企业有大量空间建立其客户群,向之前经济里被忽略的部分提供信贷。

让人担心的是,资金大量涌入P2P行业,可能让甚至是好的公司做出坏的借贷决定。在过去的二年,未偿还的P2P信贷上升了10倍,从2014年年初的310亿元上升到去年底的4390亿元。但平均借贷率,从将近20% 跌至 12.5%。如果进入P2P公司的资金减少,借贷率将不是唯一飙升的数字:同样飙升的数字,还有跑路老板的数目。
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 2016123

 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柯荆民

柯荆民

307篇文章 9天前更新

北京昌民律师事务所主任。柯荆民先生执业二十多年,曾担任中债登法律顾问近十年。承办过大量疑难复杂案件。近年来,热心于热点和公益案件。曾主编《金融法律实务》、与人合著《企业与债券投资》,并在《财新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中国债券》、《中国风险投资》和《当代金融家》等报刊发表有多篇文章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