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周,央行副行长易纲回顾了他1980年代莫斯科购物的情况。他说,在红场周围,游客能找到很多商店,这些商店出售完全相同,都是低劣商品。但是,有几家南斯拉夫和波兰的商店,总能提供更好的选择。原因是,这些国家比苏联更早地经历竞争,其成果也体现在莫斯科的货架上。
易行长指出,银行跟商店没有什么区别。如果像中国长久以来所做的那样,直接规定银行支付和收取的利息,就会产生政府对银行控制过严的问题,银行之间就不会竞争。这样,银行就无法开发出各种金融产品,以满足客户需要。鉴于此种考虑,10月23日,在降息以支持蹒跚前行的经济的同时,央行宣布,将让银行获得自由。也就是说,至少在理论上,银行从此可以向存款人支付它们愿意支付的任何利率。这样,就废除了有关利率的最后一道限制。
在过去的十多年间,中国一直在缓慢地推进利率自由化:首先,允许银行在基准利率之上设定借款利率;之后,废除了借款利率的上限;近年来,开始提升存款利率的上限。
理论上,利率的全面放开,可能会改变中国金融系统的面貌。之前,通过强行规定比在自由市场低很多的利率,政府将财富从存款人转移到银行和借款人。银行是受益者,因为监管者规定了一个巨大的利率差: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为三个百分点。在此情况下,能确保银行将存款转化为借款时,轻易地获得利润。但带来的恶果是,中国的银行变得太大太懒。借款人也是如此:因为借款利率同样人为地被压低,这样就向借款人提供了便宜的信贷,从而为中国的投资繁荣添加燃料。所有这一切,是以存款人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为代价的。这些存款人大多为工薪阶层,其储蓄账户内存入的,是其好不容易挣来的工资。
而利率自由化会改变这一切。为了获取利润,银行将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;而借款人,在背负较高利率的情况下,在进行投资时,会不得不更加谨慎。长期以来饱受摧残的家庭,将从其存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。其实这项改革早已拉开:在利润经过近10年的二位数增长后,今年银行却挣钱很少;而存款人,从大额可转让存单到理财产品,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但这个进程是逐步进行的。央行将继续发布基准利率,包括存款利率和借款利率。尽管银行不再有义务去遵守上述官方利率,但国有银行会尽力严格地遵守,而这些国有银行在金融系统占统治地位。最后,央行声明:它将最终停止发布基准利率(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)。那时,央行采用的方法,将与其发达国家的同行并无二致:即通过借出和贷入资金这种市场方式来影响利率,而并非通过命令的方式。
事实上,央行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。七日回购利率(此为借入资金一周的金融机构,向央行支付的利率,以债券作为抵押)过去波动性很强。最近,央行已经想办法将其熨平(见图),短期利率可以此作为锚定。可见,央行绝对没有完全退出。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 2015年10月31日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