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挺难回答:在上周,中国央行进行的干涉是弱化了还是强化了人民币?因为媒体头条都是关于贬值的,显而易见地弱化看起来是答案。事实上,答案恰恰相反:央行首先试图闪身,让市场在人民币的估值上起到更大的作用,然后后退,进行干涉以阻止进一步的贬值。这种大转折,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独特性,以及对其进行改革之难。
每日清晨,大型国有银行这类做市商将其人民币对美元的报价提交给央行。央行将这些报价平均,计算出一个中间价。在一天内,如果汇率超出2%的上下波动,央行就会干涉。
理论上,是做市商而非央行设定了中间价以及相应的波动幅度。事实上,央行让做市商提交其青睐的中间价报价,而不顾及市场情绪。毕竟,国有商业银行是比较听话的。美国和有些地方的批评者一直认为:中国以这种方式操纵市场,以压低人民币的汇率。这些批评家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,直到2012年,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在过去一年内的大部分时间,央行事实上在相反的方向维持这个幅度。即使中国经济下行、美元急剧上升,还是在防止贬值上下功夫。近来尤其如此:人民币的交易经常向2%波段比较弱的方向摆动,但通过对中间价的精心安排,央行经常将其推回。
8月11日,央行宣布的改革试图改变这种做法。央行宣布,从今以后,中间价就是前一天的收盘价。由于交易商买卖被控制的中间价时有较大折扣,新的由市场决定的中间价马上下降了1.9%,出现了人民币历史上的单日最大跌幅。
8月12日,出现了一个市场决定的中间价。由于人民币又一次下降,激起了对人民币可能崩溃的恐惧。在这个节点,央行进行了干涉,让国有银行卖出美元并买入人民币。有讽刺意味的是,在央行被指责让人民币贬值的同时,央行却在拉升汇率。这种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几周时间,因为交易商在不停地试探央行对人民币贬值的底线。
这提出了一个问题:央行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?最流行的解释是:通过使人民币贬值,以刺激下行的经济。毕竟,贬值出现在出口令人吃惊的下滑后。但人民币变弱掩饰了一个目的(见表)。起初的2% 贬值仅对冲了先前10天的升值,而在一年前,人民币相对其贸易伙伴的货币上升了10%。为了体现这种上升,人民币还要进行更大的贬值。但中国官员已经明确,不会再贬值了,因为一步到位的贬值会动摇对人民币的信心。这不但对经济没有什么好处,还会让其他国家对其货币进行贬值。
相反,另外一件事看来是引发央行此次汇率改革的主要原因。今年的晚些时候,IMF将决定是否将人民币纳入其用以计算特别提款权(简称SDR,IMF的计账单位)的一揽子货币里面。如果纳入,人民币就会成为全球贮存货币。几周前,IMF还暗示,人民币自由化程度还是不够。
对于央行来说,让人民币成为SDR的贮存货币,不仅是有关声誉的问题,更是推进金融改革的一种手段,以此可以此纠正一些妨碍经济的政策扭曲,而引入一种真正浮动的汇率成为其改革方案的实质性部分。
但其他的问题,使情况变得复杂。随着经济下行,去年,将近2500亿美元的“热钱”(相当于GDP的2.5%)离开中国,这个数字是空前的。由于中国贸易盈余,现在央行还可以吸收其损失,但任何会导致资本外逃的事情,都在央行的考虑范围之内。另外,人民币持久的贬值,会给予投机者做空人民币的机会。以上分析,可以解释央行为什么行为明显矛盾:首先让人民币下降,然后,又试图阻止其下降。跟以往一样,中国对市场力量的相信是有一定限度的。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 2015年8月15日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