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往往被新的“爆料”所吓倒;但中国出现的情况是,大家因为老消息而感到惊奇。上月初,中国的媒体报道,一款30亿元(4.9亿美元)的信托产品( “诚至金开1号”)可能在2014131日到期时违约。本款信托产品三年前由中诚信托(CCT)(中国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。在中国,信托公司是指无吸收储蓄权利的借款人。)此次,中诚信托为一家矿业公司“振富能源”募集资金,其承诺的收益率大约为10%,并且通过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的渠道销售给富裕的投资者。这不是第一家陷于麻烦的信托产品:据报道,至少有20款信托产品没有支付利息,并且至少有一家本金发生了损失,尽管不多。但是,这款信托产品如发生违约,无疑会是迄今为止最大的。

 一些媒体观察人士希望违约发生。在他们看来,这样可以提醒投资人:他们不可能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,赚取10%的回报。一家大型会计公司的前审计员Jason Bedford说,甚至一些经营良好的信托公司,私下里也希望违约发生,因为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对于信誉的判定和把控风险的能力;如果投资者没有风险意识,就会对好的风险管理视而不见。

 

但是,此种期待夹杂着警报。迄今为止,信托公司管理着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(合1.7万亿美元)。这些信托公司还有多少产品会陷入麻烦?市场已经出现“雷曼时刻”这类不负责任的言论。甚至,有关违约的流言,导致本周新兴市场更多的卖出。

 

最终,并没有违约时刻。一位不知名的第三方介入,买入了作为基础资产的企业——为了促进交易顺利进行,这家被买入的企业及时地获得了具有价值的采矿权。最初的投资者只是受到了极其轻微的损失。

 

此次救助是否开创了危险的先例?可能不会。还不清楚政府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(如果政府确实介入了的话)。 更重要的是,按照Bedford 的观点,“诚至金开1号”的案例非常特别,因为振富能源几乎是突然遇到麻烦:它没有获得预期应该得到的采矿证;同时,其大股东以非法集资为名被拘捕。

 

无疑,选择借款人存在问题。但是,是谁选择了借款人?基本假设是,中诚信托确定了项目,并评估了风险,而工行只是作为销售渠道。但是,中诚信托在此信托产品中只是取得了微薄的回报,相比较它以前的利润空间,小了很多。 Bedford说:“我花了很多时间浏览信托文件,发现此种情况很少发生。”他认为,通常情况下,信托公司不会因为这么微薄的回报,而将其信誉置于危险之中。

 

警报发出的时间也颇为奇特。振富能源的麻烦在上个月之前就广为人知。甚至,国际上的媒体早在2012年就报道过此事。直至上月,市场参与者还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。结果证明他们是正确的。但是,就其不透明的救助而言,很难预测中国宠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前景。

 

译自:《经济学人》  201421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柯荆民

柯荆民

304篇文章 18天前更新

北京昌民律师事务所主任。柯荆民先生执业二十多年,曾担任中债登法律顾问近十年。承办过大量疑难复杂案件。近年来,热心于热点和公益案件。曾主编《金融法律实务》、与人合著《企业与债券投资》,并在《财新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中国债券》、《中国风险投资》和《当代金融家》等报刊发表有多篇文章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