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没有见过30%隔夜利率的交易员,就不是真正的交易员。数据显示,6月20日,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(Shibor)全线上涨,达到13.44%,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%;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%。更让人称奇的是,“四大”也加入找钱的大军。

为了缓和流动性。央行在上周五对“四大”和邮储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,要求它们承担责任,向市场注入流动性。资金最为充裕的邮储银行,被央行约谈了三次,被银监会约谈了一次。

央行的努力终于起了作用,在周五下午陆续有一定量的资金出现,暂时解决了流动性问题。除了窗口指导外,市场猜测是央行还提供了资金补充。

但是,对大行出借资金进行窗口指导或提供一定量的流动性,并不表明央行改变了立场。央行的立场仍旧是“不放水”,不管金融机构说其是“后妈”还是“虎妈”。无疑,这一立场将持续一段时间。

一、钱放错了地方 

央行不放水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:市场上的钱并不少,只是放错了地方。

根据两周前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,尽管整体货币政策保持稳健,但5月份M2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.8%,新增信贷量依旧高企,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大关,1-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.11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3.12万亿元

钱在金融领域空转,就是不投入实体经济。

所以说,眼下的“钱荒”看似凶猛,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。

二、“钱荒”的背景

这次“钱荒”,不无国际和国内的背景:

1.国际方面

大环境是美国在“剪羊毛”,美国希望资金回流本国,支持其正在复苏的实体经济。

市场的预期是,在今年的晚些时候,美联储很可能放缓资产购买,并于2014年年中结束QE。就基本面而言,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。在此情况下,美国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增强,导致的结果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资金外流。今年上半年,我国银行结售汇余额从去年12月的509亿美元,下降到5月份的104亿美元。

5月以来,巴西、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市、债市和汇市都遭遇重挫,形成了一种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心理预期。彭博社报道,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.9万亿美元。意识到中国高层主动进行调整,华尔街也一改压迫人民币升值的作法,建议客户卖出人民币,导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被逆转。这一切,为热钱撤离的说法创造了语境。

2.国内方面

内因是国内没有再象以前那样采取刺激政策,导致经济增长放缓,为炒作留下了想象的空间。根据汇丰披露,6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(PMI),预览值48.3,预期49.1,前值49.2,创下9个月以来的新低。

在监管方面,在银监会发布8号文后,银行被迫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资产,也收走了一部分流动性。

在金融企业层面,银行为了扩大利润,盲目扩大杠杆,玩遍了同业拆借、理财产品等“短债长用”的游戏。这还不够,还将信托公司、基金子公司、券商资管当作通道,从而扩张了风险。

三、央行的想法

资金紧张在银行间市场并不鲜见,不同的是央行做法的不同。

2009年以来,银行间短期资金市场出现过三四次资金紧张,多为年末、季末和春节等期间。在以往,一旦出现此类情况,央行大多会出手调节。

即使在现在,央行还有足够的政策工具,如逆回购、降准和降息,但央行没有出手的意思。“四大”连哭带喊,要求央行在本周三前降存款准备金,但央行就是不为所动,不但没有降准、降息,连逆回购也很少使用,坚决执行不放松流动性的货币政策。

央行为何会这么做呢?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所有这一切都说明,银行间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。

有人看到了问题的实质:“央行想看一下到底谁在裸泳,谁的杠杆比较高、风险比较大;只要不引发系统性的风险,央行都不会采取行动。只有到流动性告急了,影响到具体的经营了,央行才会采取措施。”

这或许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应对金融风险隐患的强硬姿态。央行要做的,是通过资金紧张,达到去杠杆的目的:

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,中国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。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,中国的商业银行贷款狂飙突进。2010年,贷款风险被警示后,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资产。央行这次收紧,是对这些银行进行“敲打”,倒逼它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,以达到降杠杆和去风险的目的。

四、未来的走向

1.决策层的态度

从决策层的态度看,最近通过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来放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太大,但可能通过逆回购和窗口指导提供现金。

日前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,强调: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、连续性的同时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,用好增量、盘活存量,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,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。

6月1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是: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,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、发挥好,合理保持货币总量”。

6月24日,央行办公厅发文称,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形势,做好半年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。应提前安排足够头寸,保持充足的备付率水平;有效控制期限错配风险;大型商业银行应配合央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;应注重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

通过上述表态可以清楚地看出,决策部门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以去杠杆的方法,防范金融风险,要求将在金融机构间空转的钱转移到实体经济。

2.一个月之内的走向

瑞银在其报告中认为,从季节性因素来看,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,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,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;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,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。因此,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,“钱荒”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也指出,如果央行不救市,银行间流动性压力预计会在未来1个月左右内一直存在,但暂时不会紧张到崩溃的程度。

3.之后的走向

就“钱荒”的长期走向,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6月21日提出“三波冲击论”。业内的普遍看法是,立论有失偏颇,但不无警示作用。

高善文认为,第一波冲击波震源很浅,主要在银行间市场,表现为短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的很高,冲击波很可能还远远没有结束。未来还会有多次余震;第二波,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;第三波,对实体经济的影响。

央行坚持长远目标,不为所动。央行货币政策官员张晓慧要求各大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。她表示:“银行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,加强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研判,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,大行还要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。一些重大突发性问题及时向央行汇报,如果因资金调度带来的清算问题,可以提请央行货币信贷部门协调解决。总之,只要是系统性风险,只要银行各方面工作到位,央行是会给予支持的。”

以上表态说明,只要不出现特别的情况,短期内中国央行不会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。但一定的流动性是会提供的。

这就意味着,资金紧张的金融机构在去杠杆的过程中,会继续经历一些痛,但这是为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付出的代价。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柯荆民

柯荆民

304篇文章 18天前更新

北京昌民律师事务所主任。柯荆民先生执业二十多年,曾担任中债登法律顾问近十年。承办过大量疑难复杂案件。近年来,热心于热点和公益案件。曾主编《金融法律实务》、与人合著《企业与债券投资》,并在《财新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中国债券》、《中国风险投资》和《当代金融家》等报刊发表有多篇文章。

文章